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

koko体育|官网登录入口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公司新闻 >

邱茂良老先生用针灸对穴治疗头痛

本文摘要:针灸“对穴”治疗头痛邱茂良简介:邱茂良(1913~2002)男,浙江衢县人,著名针灸专家。结业于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,通晓内,外,妇,儿各科,对针灸学造诣尤深。恒久从事中医、针灸的教学、医疗和科研事情,造就了一大批中医针灸人才。 在针灸治疗急性病、感染病的研究方面,举行了开拓性的事情。1954年,应江苏省卫生厅之聘,随承淡安到南京,准备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学习学校(南京中医学院前身)。 历任主治医师、针灸科主任、主任医师、教授、针灸系主任。

koko体育官网入口

针灸“对穴”治疗头痛邱茂良简介:邱茂良(1913~2002)男,浙江衢县人,著名针灸专家。结业于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,通晓内,外,妇,儿各科,对针灸学造诣尤深。恒久从事中医、针灸的教学、医疗和科研事情,造就了一大批中医针灸人才。

在针灸治疗急性病、感染病的研究方面,举行了开拓性的事情。1954年,应江苏省卫生厅之聘,随承淡安到南京,准备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学习学校(南京中医学院前身)。

历任主治医师、针灸科主任、主任医师、教授、针灸系主任。并任第六、七届全国政协委员,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,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,全国针灸学会副会长,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课本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世界针灸学会团结会照料等职。

在针灸理论方面,他强调以经络学说为焦点,并掌握阴阳五行、脏腑气血和八纲证治等中医基本理论。临床时,则要求使用现代医学手段以明确诊断,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,凭据病者所体现的症状,划分主客标本,联合针灸特点,应用种种差别的治疗规则,同时参考中医内科的治法,指导针灸立法处方,强调治、法、方、穴的完整性。邱茂良教授系著名的针灸学家。

从事医教研事情六十年,以其医术精湛,治学严谨,造诣深而蜚名海内外。他对针灸治病,强调精简疏针,认为取穴少则针力专, 奏效自速;取穴过多则针力疏散,甚至相互抵触,影响疗效。笔者在随师学习期间, 发现他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, 常运用病变部位所属的内外经络或手足同名经,每经取一穴,配穴处方,即现在所称的“对穴”。

治疗头痛,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,而受到患者的接待。为了推广其临床履历, 现先容如下。例1: 风寒头痛蔡某,女, 23岁,工人。

1992年2月11 日初诊。主诉:受凉之后感头痛1天。四诊:头痛连及项背,遇风寒则加剧,骨节酸痛,不发烧,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
证属风寒外袭,卫阳失宣而致头痛。治法:祛风散寒,解表定痛。取后溪——束骨操作方法:后溪要直刺1寸,行紧提慢按泻法,重复行针 ,使针感向上转达。

束骨,直刺0.5寸,行提插泻法,使针感扩散。留针30分钟,每10分钟行针一次,起针后头病著减。

翌日又针一次,痛止病除。按语: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,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于督脉,有宣通阳气,疏散表邪,通络止痛之功。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输穴,有宣通本经阳气,祛风散寒,发汗解表而止头痛之效。

二穴配合,属手足同名经配穴法, 一手一足,一上一下,同经相应,相互促进,疏通太阳经气,太阳主一身之表,故有祛散外邪 ,祛风止痛之功效。例2: 风热头痛张某,男,42岁,工人。

1991年8月3日初诊。主诉:发烧头痛2天。四诊:头胀而痛,发烧恶寒,体温39.0℃,面目发红,口干渴,二便调,舌尖红,苔薄黄,脉浮数。

证属风热外受而致头痛。治法:清解表邪,表解则头痛自去。取合谷——飞扬操作方法:合谷直刺1寸,得气后将针斜向上方,行提插泻法,使针感向上转达至臂部。飞扬直刺2寸,行快速有力的捻转泻法,使针感向上下放散。

留针30分钟,每10分钟行针一次,起针时已得微汗,测体温下降至37.5℃,患者头痛亦止,自觉全身舒快。翌日又针一次,发烧退清,无不适感。

按语:合谷有发汗解表、治疗表证的作用;飞扬治疗表证,见于«灵枢·寒热病»篇中,取足太阳飞扬穴为主,以发其汗。按飞扬穴属足太阳经络穴,即所谓三阳之络,太阳主表,针泻之以发其汗而解表,与合谷配合,大有相得益彰之功,收效甚快。

例3: 肝阳头痛高某, 男,44岁,驾驶员。1991年6月2日初诊。主诉:有高血压病史2年,常因劳累及情绪激动诱发头痛加重。

四诊:头痛偏于两侧,伴眩晕,心烦易怒,口干而红,血压增高到180/100mmHg,舌红,苔薄黄,脉弦。证属肝阳上扰所致。治法:平肝潜阳以止痛。

取外关——足临泣操作方法:外关直刺1寸。用紧提慢按泻法,使针感向上转达。足临泣直刺0.5寸,亦用提插泻法,进针后重复行针,使针感向上转达。

留针30分钟,每10分钟行针一次,起针后,头痛著减,头目亦感清爽。连针六次,血压降至正常规模,头痛、眩晕等症状悉除。

按语: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,能通经络之气滞,和谐气血而止疼痛。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,八脉交会穴。能平肝熄风,泻热明目、聪耳、疏泄肝胆、和谐气血、宣通经络、散瘀定痛,两脉相合于目锐眦、耳后, 二穴适用,属手足同名经配伍之例,能起到相互促进,相互为用,增强清泄肝胆之力,故收效快捷。

例4 :血虚头痛张某,女,38岁,教师。1992年1月8 日初诊。主诉:头痛乏力2年。四诊:头痛隐隐, 目涩眼花,劳累后尤甚,面色少华,唇舌色淡,脉细。

证属营血亏虚,不能上荣于头所致。治法:益气养血,从本图治,不行头痛医头。取太冲——三阴交操作方法:太冲向上斜刺1.5寸,使针感转达足掌,以透涌泉,用慢提紧按补法,到达肝肾两补的作用。

三阴交直刺1寸,亦用提插补法,使针感向上下转达。留针30分钟,每10分钟行针一次,起针后头痛著减。

连针12次,诸症悉除。按语:《内经》谓五脏有病,当取之原穴,太冲为肝经原穴,而肝藏血,故取之可达养血之效。血虚总不离肝肾之虚,太冲直透涌泉,一针两穴,肝肾同补,到达养血之效。

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,可调补脾胃,以促气血生化之源,况三阴交为肝、脾、 肾三经交会之处,血虚多属三阴不足,补此一穴,又可到达补养三阴之目的,而气血亦自来复。故头痛眼花等症,自然消失。

例5: 痰浊头痛吴某,男,50岁,工人。1992年1月31日初诊。主诉:头昏、头痛、嗜睡一年多。四诊:形体肥胖,头昏头痛,常胸闷脘痞,纳呆嗜睡,苔白腻,脉弦滑。

证属痰浊内盛、蒙蔽清阳、清窍失养所致。治法:泄化痰浊以宣清窍。取强间——丰隆操作方法:强间斜刺捻转泻法。

得气后将针提起,向上、下、左、右偏向斜刺,重复行针,使针感向四周扩散。丰隆直刺2寸,行紧提慢按泻法,使针感向上、下转达。

留针30分钟,每10分钟行针一次,起针后头痛头昏消失。连针六次,胸脘得舒,苔腻渐化,头痛头昏悉除。

按语:强间属督脉经腧穴,上行巅顶。«铜人经»言其主治脑旋目运,头痛不行忍。«百症赋»说强间、丰隆之际,头痛难禁。

«大成» 亦称主治头痛眼花。可见本穴向来均用以治头痛。针刺向四周斜刺,使得气扩散,有其时止痛之效。

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,别走足太阴脾经,能相同脾胃两经。脾胃为生痰之源,针此一穴,以健运脾胃功效,而达除痰化浊之效。

例6: 瘀血头痛王某,男,30岁,干部。1991年9月12日初诊。主诉:一年前头部有碰伤史,之后常感后顶部疼痛。

四诊:头后顶部疼痛,其痛如针刺,痛处牢固,轻压痛,久治不愈,舌质淡红,略有紫色,脉细涩。证属外伤后气滞血瘀留阻经络,不通则痛。治法:活血化瘀,通络定痛。

取膈俞——行间操作方法:膈俞向脊椎偏向斜刺1寸,平补平泻法,使针感向胸前转达。行间直刺1寸,针向右快速有力的捻转泻法,使针感向上转达。留针30分钟,每10分钟行针一次。

起针后头痛消失,感应轻松。连针2个疗程,诸症悉除。按语:膈俞为八会穴之一,血之会穴,有养血活血之功,通治一切血证,刺之以行气化瘀。

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,足厥阴之脉上交于头,刺之能疏通头部经气,活络化瘀,具有上病下取之义。两穴配伍,共起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。


本文关键词:koko体育官网入口,邱茂良,老先生,用,针灸,对,穴,治疗,头痛,针灸

本文来源:koko体育官网入口-www.unishine-tec.com

Copyright © 2002-2022 www.unishine-tec.com. koko体育官网入口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:ICP备48144391号-1